“要么快,要么对抗!又慢又躲是没用的!”
甘国阳大声呵斥孙军,孙军这球稍微慢了一点。
在面对萨博尼斯的防守时想往边儿躲,结果越躲越容易吃帽。
立陶宛迅速反击,萨博尼斯一个低手长传到前场,立陶宛后卫萨鲁纳斯-马修利奥尼斯接球反击上篮得手。
7:7,双方打平。
中国队顶不住立陶宛的快速反击,在防守上,中国球员不仅对抗不太够,更不够的是他们的纪律性。
这是现在中国队要面临的一个大问题,他们在防守执行力上,细节的打磨上有很多课程要补。
这和中国长久以来的篮球教育、发展方针有关。
因为一直以来中国球员身高、体重不如欧美球员,所以中国队长时间坚持小快灵的进攻型路线。
即便有段时间中国有穆铁柱这样的高大中锋,但中国篮球的整体调性是轻量化的,速度、灵巧为先,很少去打厚重、有强度的比赛。
毕竟那个年代,你厚重、高强度,是搞不过欧洲球队的,中国不得不另辟蹊径,走出一条适合当时球员特点的道路。
在没有甘国阳的情况下,中国队在国际赛场,打得相当奔放,善于反击,速度快,球员出手、进攻都很果决,阵地战办法不是很多,同时防守端缺少层次,基本靠个人能力硬拼硬抢,靠拼劲和作风维持防线。
在打亚洲球队时,凭借个人能力和身材上的优势,能轻松压住对手。
并且经常靠全场紧逼加防守反击,短时间内进攻冲击波冲垮敌方。
可面对速度、力量都更强,战术素养也很高的欧洲球队,就是全面下风了。
毕竟现在不是50、60年代,欧洲篮球已经有了重大发展。
你走“小快灵”,想打人家的“大慢笨”,结果90年代欧洲已经不是“大慢笨”了,而是“大快灵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