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可能再如同唐朝那样,出现地方上藩镇割据的事情了。”
胡惟庸斟酌着言辞,出声分辨,想要把皇帝这不靠谱的念头给打消了。
朱元璋摇头:“还是要相信制度,不能太相信人心。
岂不闻身怀利刃,杀心自起?
唐朝将地方上财政军这些权力,一股脑的给了节度使的时候,不也一样觉得地方上的人,不敢造反作乱吗?
可结果又是如何?
咱活着的时候,这地方各个行省自然不敢乱来。
可是等到咱去世之后呢?
等到咱大明再过个一百年呢?
又会变成什么样子?
真就个个都是忠臣,就没有手握财政军大权于一手的人,想要学习安禄山?”
朱元璋这一番话,说得胡惟庸又想要冒汗了。
他是真的没有想到,皇帝居然当着满朝文武的面,把话说的这般直白。
并且还毫不避讳的,说他死了之后的事。
这等直来直去的打法,令胡惟庸一时间有些招架不住了。
“上位,这等事情肯定不会发生的。”
胡惟庸显得有些着急道。
朱元璋摇摇头:“会不会发生,你说的不算,咱说的也不管用,得用事实说话。
事实就是有着唐朝的前车之鉴,行省的权力咱必须进行拆分。
与其提心吊胆,去赌人心,赌国运,不如直接从制度上,将忧患消灭于萌芽状态。
如此才最是稳妥。”
胡惟庸听的心塞,只觉得这一年来,皇帝是越来越难伺候了。
嘴巴也能说,很多的问题上,都能抓到关键的地方,一针见血。
让人不好反驳。
他暗自吸一口气,换个方向继续劝说皇帝。
“上位,这分设三司确实有不小的好处,但坏处也一样不小。
三司分立,互不统属,那遇到一些重大的事情,需要三司相互配合着才能做时,又该如何处置?
谁来拍板,谁听谁的?
必然会严重的耽误政事。
导致地方上相互推诿扯皮。”
证明不了自己支持的好用,那就去攻击自己反对的是垃圾。
这是辩论之中的一个常见手段。
朱元璋并不意外,他点了点头道:“这点你说的倒不错,确实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。
不过,两害相权取其轻,相对于地方尾大不掉,这点害处还是能忍受的。
再说,如今除了边地还有一些战事外,众多地方都安稳了下来。
只要不打仗,其余的都算不得太大的事。
而今大明进入战后的发展时期了,战时的一些机构,一些做法,该调整的也得进行调整了。
不然就会适不了大明的新情况,阻碍大明的发展,不利于开展工作。”
嗯?
皇帝又在说怪话了?
不过,虽然比较怪,但再仔细琢磨琢磨,又让人觉得非常贴切。
胡惟庸其实也是挺认同皇帝的说法,这件事真的算起来,皇帝这样做对于朝廷,对于皇帝而言才是最合适的。
可这不是不符合中书省的利益,不符合他这个丞相的利益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