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前京城最具流动性的人员是“仕”和“商”,包括了官员、读书人和商人,这些人进不了内城就只能在南城寻找栖息之地了。
各地官员要定时进京述职、办事,各省读书人要进京应试,各地的商人也要到京城寻找商机,这三种人千里迢迢来到京城之后,都需要解决食宿、联络乡谊、维护利益的问题,因而“会馆”就应运而生了。
“会馆”其实就相当于现在的“某某地驻京办事处”,是由各省及地方的官府、乡绅和商贾资助修建的,是属于社团性质的公产,进京的外地人遇上的大部份问题,如食宿、联络、集会、庆典、救济等等都可以在那里寻求到帮助。
“会馆”从一开始就大多建造在南城,而且尽量靠近前三门,基本上每一条胡同都有会馆,前朝光绪年间最多时达到500多家,每年都有一百多万人进出流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