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诸位爱卿,如今晁错提议削藩,逼迫甚紧,寡人束手无策,为之奈何啊?”在大夏国驻皇宫城外第三家卫亭内,刘赐认真的询问了自己麾下的文武大臣。董仲舒沉默了片刻,随即回答道: “大王...我们夏国大概是不会受到影响的。” “这是为何啊?”
“晁错要限制诸侯王的兵权,财权之类的,可这些我们都没有...他想限制也限制不了啊。”刘赐恍然大悟,顿时不再担心。
“对啊,我麾下连个一个甲士都没有,还怕他限制我的兵权不成?!董卿妙计啊!”夏侯赐也急忙帮腔道: “董相英明!”
董仲舒有些无奈,他又开口说道: “大王完全不必理会削藩的事情,长安内的诸王里,只有代王是有资格参与其中的...不过,大王倒是应该关心另外一件事。”
“哦?什么事?” “皇陵。”
“大王难道不知道?昨日的朝议,晁错改了口风,没有提及削藩的事情,反而是提议陛下翻修安陵,维护长陵,以及诸多宗室大王之陵....大王身为外王,何不参与进来呢?”
刘赐有些茫然的看着董仲舒, “修皇陵?我就不明白了,阿父不是一直都提倡节葬吗?为什么又对陵墓如此上心呢?安陵和长陵简直就是天天都在翻修,不断的扩设城池,长陵的人口都有几十万了吧,安陵更是过分,比河西国的王城还要繁华,看着压根就不像是陵墓,阿父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?”
董仲舒笑了起来, “大王,这可是大汉第一策。”
“大王久居长安,不知其中原委.在地方上,不只是有农夫,商贾,匠人,士人,彻侯,还有一类人。”
“这类人称为豪,他们没有什么官职,却拥有大量的财富,他们欺凌底层的百姓,抗拒官员的治理,他们占据着大量的土地,将百姓变成自己的佃户,为非作歹,把持地方,一旦减少对他们的压制,他们就会迅速架空官员,让庙堂的命令达不到基层因此,当初有大臣想出了办法,就是通过让他们守皇陵的方式,让他们搬离地方,拿走他们的土地和家产,让他们在陌生的地方成为农夫...失去所有的影响力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