然而王直聪明,胡宗宪却也不是省油的灯,虽然对王直嘘寒问暖,关怀备至,逢年过节还有礼物奉上,热情堪比热恋情人,可谈判桌下的手段却也一样都没少——他派出具有说客天赋的蒋洲,游说九州强藩大内义长与大友义镇,表示愿与他们建立亲密的伙伴关系,既往不咎,共创和谐美好的新局面……大明东南总督的招牌,还是很好使的,大内家和大友家都准备派出‘贡使’,送还掠去的人口,请求展开朝贡,准备与中国开展贸易。
这对王直来说,可是极大的震动,因为他明白,这意味着九州的强藩将很快不能容忍,自己在他们的地盘上称王称霸了。实际上在此之前,岛津贵久已经开始了大隅统一战,使王直在曰本的存在空间越来越小。
更深层的原因是,随着抗倭战争的深入,大明地大物博,实力雄厚的优势体现出来。胡宗宪、沈默、卢镗、俞大猷、戚继光等一系列优秀的文武官员涌现,富有战斗力的招募兵,完全取代了腐朽糜烂的卫所兵,明军的战斗力越发强大,现在的倭寇进犯已经很难讨到好处,像原先那种几十上百人便可肆虐沿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。
相应的,官军与倭寇的死伤比不再那么悬殊,虽然远不能持平,但像原先那样,十个人换不了人家一个的悲剧,已经不再重演了。倭寇的死伤人数极具上升,其中自然有很多真倭。
说起这些真倭,命运其实是很悲惨的,他们大多来自九州,一部分是诸侯的军队,但更大部分是战争失败的浪人,失去土地的平民,这些人听信倭寇的宣传,认为中国沿海富裕繁华,人民文弱,防守松懈,容易打劫致富,于是纷纷揣着发家致富之梦,成为一名可耻的倭寇分子。
事实上,在任何一支倭寇队伍中,真倭的比例都不大,最多不过三成,一般在两成左右,但往往每战之后,死伤最惨重的定义是这些人,甚至比占大多数的‘假倭’,死伤人数还要多。